“感知中国”活动走进新疆 外国留学生为新疆发展点赞
当影院灯光重新亮起,许多观众依然静坐无言。《南京照相馆》最后,大幕上打出的8个大字:“铭记历史、吾辈自强”。
影片以1937年寒冬沦陷的南京城为背景,聚焦于一家奇迹般幸存的照相馆。邮差阿昌假冒学徒与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被困城中,当日军发现这里的暗房设备后,这群平民获得了暂时的“利用价值”,那就是为侵略者冲洗战场照片以换取苟活。硝烟弥漫中,照相馆的显影液槽成为了没有硝烟的战场,底片上逐渐显现的砍头、活埋、奸淫等暴行画面,让苟且求生的普通人开始了一场守护历史真相的生死抗争。
影片的艺术表达如同一剂克制的显影液,让历史的轮廓在当代观众眼前逐渐清晰。日军拍摄“亲善照”时当街摔死啼哭婴儿的镜头,没有血腥特写,只有翻译官麻木捡起孩子的背影,便将侵略者的残暴与人性的扭曲烙印在观众心底。导演申奥以快门与扳机的双重意象解构暴力本质,英文中“shoot”既指拍摄也指射击,影片通过蒙太奇手法将相机照相过程与步枪射击同步展现,使快门变成扳机、胶卷成为子弹。当老金最后高举相机如持枪般冲向日军,嘶吼“老子就是拍照片的”时,相机完成了从工具到武器的蜕变。
照相馆空间被赋予三重象征:地下暗室是生死避难所,红光显影盘是抵抗策源地,而整座建筑最终成为民族记忆池。背景幕布缓缓落下展现的万里长城,众人轻抚幕布念出“北京故宫”“武汉黄鹤楼”时的低语,汇成一句泣血宣言:“大好河山,寸土必争”。
人物塑造拒绝脸谱化的英雄叙事。邮差阿昌从佝偻求生到怒吼“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糟蹋”的蜕变轨迹,是千万民众觉醒的缩影;王传君饰演的翻译官在谄媚日军与私藏通行证间撕裂挣扎,折射出灰色地带的人性光谱;而温文尔雅的日军摄影师伊藤,在赞叹“彩色相机才能捕捉江面绚烂血色”的病态审美中,彻底暴露了“知小礼而无大义”的侵略者本质。
暗房里,显影液中的银盐颗粒正默默重构历史影像;影院外,每一位观众都已成为激活民族记忆的“活性酶”。照相馆中传递的不仅是一册罪证相簿,更是一个民族面对浩劫时的精神密码,当老金们以血肉之躯守护方寸底片时,他们守护的是文明不被野蛮吞噬的微光。胶片会褪色,城墙砖会风化,但刻进基因的记忆将在代代守护中永恒显影。走出影院,“后劲”才真正袭来。当片尾历史照片与今日南京梧桐荫下的街景重叠,车水马龙与孩童笑声成为没有彩蛋的彩蛋。这“从地狱到人间”的对比,正是先烈用生命守护的未来图景。
铭记历史、吾辈自强。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,青年一代该如何接续这份记忆?铭记历史,当以真相为盾。面对日本右翼将“南京大屠杀”弱化为“南京事件”的篡改行径,电影直击日军暴行的自供状,他们一面强迫百姓拍摄“亲善照”,一面在屠杀照片上加盖“不许可”印章严禁传播。吾辈自强,需化记忆为行动。回忆历史不是记住仇恨,而是以史为鉴,锻造强我中华的栋梁之材。新时代青年不必直面战火硝烟,却需在科研攻关中百折不挠,在文化传承中守护薪火,更要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青年的担当。(金胜)
责任编辑:华筱婷